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乙肝两对半?
抗原是病*的成分,抗体是人体针对病*抗原产生的蛋白质。“乙肝两对半”是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俗称,包含两对抗原抗体,半对核心抗体。一对抗原抗体为乙肝表面抗原(1)、乙肝表面抗体(2),另一对抗原抗体为乙肝e抗原(3)、乙肝e抗体(4),半对核心抗体为一个乙肝核心抗体(5)。这5个抗原抗体构成了“两对半”。通常这5个抗原抗体按照上述顺序排列,若检查结果显示1、3、5项为阳性,即为大三阳;1、4、5项为阳性,即为小三阳,当然还有少数人1、5项为阳性或1、3项为阳性,后两者俗称小二阳、大二阳。简单来讲,5项检查结果中,只要是第1项表面抗原阳性,即为异常,5项中第1项阴性通常为无异常。
大三阳、小三阳只是表示乙肝病*复制病*水平的高低,多数情况下大三阳比小三阳病*复制水平高。血清中乙肝病*DNA水平高、传染性强,并不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病情是否严重,要看患者有无慢性肝病的症状体征,并需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肝胆脾影像学、肝脏弹性扫描、甲胎蛋白、血常规、胃镜、肝纤维化指标等,专科医生会在综合分析后做出正确判断。
病*性肝炎的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丙型肝炎可以治愈,乙型肝炎尚不能治愈,但可通过抗病*、保肝退*等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低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病*隐性感染率很高,如果近期已被感染但肝功尚正常,即为隐性感染,通常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不需特殊治疗;如果肝功异常,则需进行保肝对症性治疗,少数戊型肝炎除保肝治疗外还需要进行抗病*治疗。
做好病*性肝炎的预防
做好病*性肝炎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我国自采取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以来,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大大下降。目前,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仅为0.96%。
在我国,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应注射乙肝疫苗,新生儿的母亲若乙肝表面为抗原阳性,则新生儿还应在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果母亲妊娠后期乙肝病*DNA很高,则母亲还需在妊娠24—28周开始口服抗乙肝病*药物。
丙型肝炎目前尚无疫苗可用,预防主要是要做好血液及血液制品的丙型肝炎病*的筛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要共用牙具、剃须刀,更要注意注射安全;若夫妻一方患有丙型肝炎,未治愈前过夫妻生活时要使用安全套;做好婚前、孕前、产前的丙肝抗体筛查,一旦发现患有丙型肝炎,应积极进行治疗。治愈后,患者不再具有传染性。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感染基本上都源于“病从口入”,所以,大家注意饮食卫生、吃熟食即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建议注射甲肝和戊肝疫苗。
(文章来源: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张鸿)
编辑:沫轩
审稿:葵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近期,两位名人相继因肝癌去世,一位44岁的著名歌手,一位68岁的著名香港演员,一个事业正如日中天,一个已是功成名就,任是有名有钱,也阻挡不了肝癌的吞噬。他们的去世,引起了人们阵阵惋惜,也让肝癌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年3月18日是第21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为:爱肝护肝、防治结合、遏制肝炎。
在刚刚过去的年,中国肝癌新发41万例,排所有恶性肿瘤中第5位,死亡39万,排第2位,死亡率非常高,近几年,肝癌5年生存率一直在12%左右徘徊,已经成了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肝癌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发现晚治疗晚,如果是早期肝癌,其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百分之40%以上。
现状:超八成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
我国的肝癌防治面临诸多难题。首先,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困难;第二,我国肝癌患者多合并基础肝病,治疗棘手;第三,肝癌通常进展迅速,晚期患者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由于肝癌在我国早筛率不高,约85%的中国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筛查:高危人群每半年筛查一次
在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到年和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的目标。肝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实现这个目标同样显得任重而道远。
总体来说,肝癌还是我们国家一个重大的恶性肿瘤疾病,降低肝癌发病率的关键要从预防和早期筛查开始,特别是重点的高危人群,更要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肝癌的防治。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借助于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如果肝脏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筛查异常,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做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肝癌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普通大众,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预防肝癌,预防肝癌要注意两点,一是定期体检筛查,及时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二是避开肝癌高危因素。
在常规的体检中,一般不含针对肝癌的检测项目,我们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增加这类项目。在肝癌的筛查中,传统筛查指标是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但是甲胎蛋白对于早期肝癌的敏感性只有30~40%,此外,还有约3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水平正常,约20~50%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甲胎蛋白也会升高,所以在体检筛查的时候,也不能迷信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正常并不一定代表不存在肝癌。
在近年的肝癌相关指南和诊疗规范里面,如《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版)》、《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年版)》,都建议同时检测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和异常凝血酶原等指标来综合评估判断,尤其是甲胎蛋白阴性或轻度升高的患者,更要开展多个项目的联合检测。同时要定期评估慢性肝脏炎症、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风险。《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中推荐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用于肝脏炎症评估,与肝功能指标互为补充,对于筛查各种慢性肝病炎症、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具有重要价值。
专家建议肝癌预防:远离致癌因素+体检
《原发性肝癌预防共识二级预防共识(版)》里面指出,肝癌的高危因素有肝硬化、慢性乙肝病*感染、慢性丙肝病*感染、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致癌物暴露等。对于健康人,要想远离肝癌,就要尽量控酒、控制好体重,远离致癌物等;对于肝硬化、乙肝或丙肝病*感染、有肝癌家族史的的人群,建议每年定期体检筛查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和异常凝血酶原等血清学指标和腹部超声,及时掌握肝脏健康状态,远离肝癌。
医院宣
制作:刘元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