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性肝炎(乙肝)居我国传染病发病之首,且发病率仍在上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携带者人数已达到1.2亿,肝病已成为当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疾病正确的认知、合理规范的诊治是控制病情进展、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慢性乙肝病*携带者,是指乙肝病*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或以上,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代表的肝功能生化指标持续正常,且无厌油、纳差、肝区疼痛等慢性肝病临床症状及体征。
“健康携带者”并不健康
有些人认为,慢性乙肝病*感染者,如果肝功能指标正常,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正常,且无任何症状,即为“健康携带者”,甚至以为该类人群与常人无异,病情稳定,无需监测和治疗。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所谓的乙肝病*“健康携带者”肝脏病理学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坏死或纤维化,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见所谓的乙肝病*“健康携带者”病情慢性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部分患者病程中甚至可出现肝衰竭,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由此可见,所谓的乙肝病*“健康携带者”并非真正临床意义上的正常状态,对于肝功能指标正常、影像学检查正常且无明显症状的携带者,应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明确肝脏病理状态,以此制定后续诊疗计划。
乙肝病*携带者亦有传染性
乙肝病*携带者HBsAg阳性,若同时HBeAg或HBcAg阳性者,或具有很高的HBVDNA水平,其传染性较强,故应注意密切接触者的隔离防护。乙肝主要有三条传播途径:一是母婴传播,我国约80%以上的携带者均由此种传播途径所感染,因孩子缺乏免疫清除病*的能力,故95%以上可转为慢性感染;二是通过性接触传播,如果一方为HBsAg阳性,特别是同时伴有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的携带者或感染者,而另一方未经免疫预防,则常有感染乙肝病*的危险;三是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凡输入了含有乙肝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即可传染,还有使用未经严格消*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也可传播。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电话、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以及游泳、公共浴池,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并用这种科学的态度去正确认识和对待乙肝携带者,才不致产生不必的恐惧。
乙肝病*携带者健康指南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乙肝患者疾病的控制非常重要,应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对于大部分乙肝病*携带者来说,虽然肝功能还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对酒精代谢产物的承受力较差,会影响肝脏对糖、蛋白质、脂肪的正常代谢。所以,乙肝病*携带者切勿饮酒,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在“慢性无症状病*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随访”建议中指出:慢性无症状病*携带者应每3~6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学、AFP、B超和无创肝纤维化检查等检查,若符合抗病*治疗指征,应及时启动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有发展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且长期随访仍有发生HCC的风险,因此建议每6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病*学、AFP、B超和无创肝纤维化检查等检查,若符合抗病*治疗指征,应及时启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