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肺间质疾病,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并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IPF发病率各8/10万~15/10万,占间质性肺病的65%,因为其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手段有限,生存期短,严重危害生命健康。传统观念认为IPF是慢性炎症积累性疾病,但最近研究表明IPF是一种上皮细胞纤维化疾病。激素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症状,目前尚未发现逆转IPF肺纤维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晚期IPF患者只能依靠肺移植作为挽救生命的措施。随着医学研究对IPF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及基因治疗等手段的发展,IPF临床治疗措施更加多样化。
抗纤维化药物治疗
随着对IPF病理机制的解析,抗纤维化及抗增殖性药物日益成为IPF临床治疗主要采用的方法。与纤维化及细胞增生相关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也日益成为IPF研究的主攻方向。多种抗纤维化药物治疗IPF已经通过临床前预实验、临床实验,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是目前被证实最有临床效果的抗纤维化药物。该药物已在日本、欧洲、印度等国作为IPF药物应用于临床。吡非尼酮在体外试验中被证实具有抗纤维化、抗炎、抗增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胶原合成的作用。吡非尼酮在日本的临床试验获得了明确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对照组,使用吡非尼酮。9个月后,IPF患者肺活量显著改善,6min走路试验中氧饱和度大于80%。另一组临床试验,吡非尼酮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在治疗后72周衰减速度低于安慰剂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三重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
Nintedanib是三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已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结肠直肠癌。Nintedanib对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均有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相关组织血管密度。近来,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完成的临床研究显示Nintedanib对IPF也具有明显改善作用。Lake对来自24个国家例IPF患者进行Nintedanib药物治疗并随访1年时间,用药组患者肺活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Nintedanib还能有效延缓从肺气囊创伤到IPF发展过程。
依那西普(Etanercept)
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人源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它被广泛用于风湿性疾病,是炎症因子靶点。IPF患者组织常常伴有炎症因子表达增高。动物模型表明TNF-α过表达往往伴随细胞外基质沉积而最终导致纤维化,阻断TNF-α通路可明显减弱纤维化形成。以马提尼(Imatinibmesylate)也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于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被认为具有调节IPF肺纤维化及细胞增生的功能。在博来霉素导致肺纤维化模型中,以马提尼可有效抑制TGF-β,从而抑制纤维化发生。以马提尼在体外及大鼠实验中能显著抑制纤维化,在治疗IPF上曾被寄予厚望,但相关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IPF患者接受以马提尼治疗96周后,肺纤维化相关临床症状以及患者呼吸功能未见任何改善。
干扰素G(IFN-G)
干扰素G(IFN-G)具有抗纤维化、抗细胞增生等特点。IFN-G在体外被证实具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ECM沉积作用。临床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发现IFN-G对IPF患者肺功能恢复及生存期延长等很有限,表明IFN-G临床用于IPF患者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验证。
波生坦(Bosentan)
波生坦(Bosentan)是一种双重内皮素受体A和B的拮抗剂,原本被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后被证实对IPF有治疗效果。内皮素除了血管收缩功能外,还具有促进纤维增生和促使上皮细胞异化为肌纤维细胞的功能。波生坦作为内皮素拮抗剂,能够抑制内皮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波尔坦使用后IPF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注流动增多,临床上波斯坦对肺动脉高压及其IPF相关的并发症有一定治疗作用,对IPF本身的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年4月第12卷第1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