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阿西莫夫到莱姆,是什么让爱,死亡与机
TUhjnbcbe - 2023/9/12 21:06:00

记者

尹清露

编辑

*月

1

于日前播出的Netflix网剧《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收获了诸多好评,但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不少网友指出,大部分剧情失去了前两季的多样性,而是指向了同一个主题,即“人类是万恶之源,只能自取灭亡”。也正因为此,主题上仍留有想象空间的故事收获了最多赞扬,比如第九集《吉巴罗》引发了女主角是否代表殖民地原住民的争议,比如第四集《糟糕的旅行》中船长牺牲了一船人并从海怪手中逃走的做法,也让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失去了意义。

相较之下,第三集《机器的脉搏》里诗意的表达与缥缈的想象显得更加晦涩,令人难以参透。这个故事改编自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同名科幻小说,曾获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它讲述了宇航员玛莎在一颗陌生的星球上死里求生的故事。玛莎与波顿本来在木卫一上执行任务,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掀翻了飞船,波顿不幸死去,玛莎只好拖着她的尸体,在氧气即将耗尽的状态下艰难跋涉。这时,木卫一突然化身为具有神秘意识的生命体,并通过波顿的思想尝试与玛莎进行沟通。最终,玛莎在木卫一的劝导下放弃了肉身,跌入熔岩湖,实现了意识上的“永生”。有趣的是,由于波顿生前喜爱诗歌,木卫一和玛莎的交流也是通过诗歌完成的,剧集的标题便出自于抒情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她是一个欢乐的精灵》。

《机器的脉搏》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玛莎的结局到底是生还是死?木卫一又为何要引导她跳进湖中?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的猜测与思考,有人提出木卫一是在诱骗人类,获得它所需要的物质和信息,从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意识。由于这个故事过于简短和开放,任何解读都可以是自圆其说的,但是我们不应该以简单的目的论来揣测木卫一的“行为”,毕竟,人类所能设想出的目的在遭遇既非人类、也无人形的存在时,极有可能是无力而无效的。

实际上,星球本身具有意识的概念并不罕见,许多科幻小说就是利用这一概念来探讨人类与他者、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等问题的。笔者认为,通过对过往作品的梳理,玛莎的故事或许有机会得到另一种解读。

从盖娅到超智:星际想象仍未逃脱人类中心主义

说到具有生命的星球,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于年提出的“盖娅假说”,这个假说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地母神盖娅命名,认为地球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球就能获得适宜生存的内在平衡。自诞生以来,盖娅假说就面临着诸多争议和误解。反对者认为,所谓生物反馈稳定全球环境的说法,和当今气候变化的现状是相矛盾的,也有人将母亲的刻板印象附加在盖娅身上,将自然视为一个慈爱、友善却非常被动的存在。

虽然饱受争论,盖娅这一极具想象力的概念还是为科幻文学带来了许多灵感。在《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中,阿西莫夫就选择了“盖娅星系”这样一个人类终局。在机器人丹尼尔的引导下,人类放弃了个体意志,进化出集体意识,还将其扩展到了地球上的动植物,甚至是无生命的物质,万物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联,每个人都可以代表盖娅文明,并共同做出决定。

《银河帝国》[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叶李华译江苏文艺出版社-10

为什么阿西莫夫要放弃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转而选择意识共融这条路呢?在《人类共同体的文学想象:“基地系列”与“三体系列”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在梳理了“基地系列”后发现,系列前半部分塑造的是一个银河帝国,这一形象是历史上罗马帝国及美国国家神话的映射;半个世纪之后,阿西莫夫逐渐认识到人类无止境的冲突与分裂,于是以盖娅之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共同体”方案。通过这种方式,阿西莫夫乐观地希望人类可以克服分裂,走向团结互助的未来。

另一名科幻文学巨匠阿瑟·克拉克也写过类似的故事。在《童年的终结》中,名为“超主”的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并帮助人类实现了没有战争、一片祥和的生活。其实,超主的行为授意于一个名为“超智”的更加高级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已经进化出不需要物理形态就可以跨越星系的能力,它不断扩张着,吸收了地球上所有十岁以下的儿童,孩子们“像无数雨滴一样”脱离肉身,汇入了超智的海洋。与阿西莫夫的乐观不同,克拉克通过这个故事悲观地指出,人类的童年早已终结,融入超智慧体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而只是揭示出人类文明的穷途末路。

两名科幻大师无疑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的局限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笔下的外来生命虽然有和人类不同的长相,但仍然拥有类似于人的思维,它们可以和人进行沟通,而且往往彰显出比人类更先进、优秀的品格。同时,“万物互联的超级智慧体”这一构想也似乎没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罗西·布拉伊多蒂的著作《后人类》就曾批评过这类构想。她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毫无障碍的交互关系揭示出人类对于他者的单一想象与普世价值观,这种想象非常被动消极,因为它建立在共有的脆弱感和大难来临的恐惧感之上。她所认同的后人类主体则应首先承认他者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与之联结的可能。

《后人类》[意]罗西·布拉伊多蒂著宋根成译河南大学出版社-6

来自莱姆的启示:人类伦理如何得以超越?

遵循着布拉伊多蒂对于后人类的看法,另一本书写“星球意识体”的著作也值得我们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阿西莫夫到莱姆,是什么让爱,死亡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