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CTECV评估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liverfibrosis,hepaticfibrosis)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肝纤维化组织学上是可逆的,肝硬化逆转较为困难,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转。
目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肝活检属于创伤性检查,少数病例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如疼痛、出血、感染甚至死亡,不易被患者接受和费用较高等缺点,限制了其普遍应用。影像学诊断因无创、重复性高等优势,逐渐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表1.四种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半定量评分系统及其关联性
肝纤维化进展中,胶原纤维的产生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会增加细胞外间隙,因此可以通过ECV的测量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IQon光谱CT基于探测器实现高低能量分离,无需预判选择能谱模式,因此基于肝脏增强平衡期的光谱图像可以直接进行CT-ECV的计算。CT-ECV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常规CT值和碘值两种方法。其中基于光谱CT碘值的方法只需要平衡期一期的图像就可以,无需与平扫图像进行配准,ECV计算结果会更准确。
最近Yoonetal.发表在EJR上的文章就CT-ECV评估肝纤维化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纳入了名经病理证实的患者,其中F0(n=23),F1(n=5),F2(n=20),F3(n=17),F4(n=79)。研究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组(F4)的ECV-Iodine值(33.6%)要显著高于F0-1组(25.0%)或者F2-3组(28.3%)。失代偿期肝硬化的ECV-Iodine值要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的值(36.5%vs30.7%)。AUC曲线显示ECV-Iodine检出显著肝纤维化(F≥2)的线下面积为0.82(cut-off值,26.9%);检出肝硬化(F=4)的线下面积为0.81(cut-off值,29%)。ECV-Iodine的诊断效能要优于ECV-HU,可以作为以后肝纤维化评估的重要定量参数。
图1.58岁女性,无肝纤维化(F0),碘密度值1.06mg/ml(a),有效原子序数值7.9(b),ECV计算值18.5%(c)
图2.56岁女性,显著肝纤维化(F3),碘密度值1.71mg/ml(a),有效原子序数值8.2(b),ECV计算值34.4%(c)
图3.AUC曲线显示基于碘值ECV的线下面积要大于基于常规CT值的ECV,诊断准确性更高。(a)F0F1vsF3F4;(b)F0-3vsF4.
参考文献:
HepaticfibrosisgradingwithextracellularvolumefractionfromiodinemappinginspectralliverCT.Yoon,JeongHeeetal.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Volume,
排版:Natalielian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