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 [复制链接]

1#

?建议基层医生积极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乙型肝炎病*(HBV)检测;HBV血清学检测为HBV感染的首选检测方法。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针和第3针。

对感染HBV的妇女进行母婴阻断,最主要的干预措施是新生儿出生12h内尽早接种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完成后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证据表明,对高病*载量的孕妇在孕中晚期进行口服抗病*药物干预,会进一步减少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在孕期发现乙型肝炎活动的相关症状或转氨酶异常,应尽快转诊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及妇产科专科治疗。

?基层医生可诊断、治疗和管理慢性乙型肝炎。

?推荐首先进行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检测,若HBsAg阳性,有条件的基层可检测HBVDNA、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甚至进一步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早期药物治疗。

HBVDNA阳性的患者,若ALT持续异常(1倍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均应考虑开始抗病*治疗;有肝硬化者,无论ALT和HBeAg状态,均建议抗病*治疗。

推荐药物有3种: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1)紧急转诊:①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②重型肝炎(肝衰竭)。(2)普通转诊:①初诊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③慢性乙型肝炎经抗病*治疗6个月,ALT仍持续异常和/或HBVDNA阳性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⑤HBV合并HCV、HIV感染者;⑥妊娠期女性(HBVDNA阳性者);⑦青少年及儿童患者;⑧由于其他因素无法处理者。

?根据不同疾病阶段进行全程分级管理、三级预防和健康教育。加强专科与基层的上下联动协作。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HBV)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因全球各地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疾病负担不同及医疗保健系统的差异,总体上仍存在知晓率低、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的问题,导致其发现晚、治疗不及时及管理不规范,给国家和家庭的医疗支出造成巨大负担。

一、概述

(一)定义

慢性HBV感染:指乙型肝炎病*表面抗原(HBsAg)和/或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

CHB:指由HBV持续感染6个月以上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率差异很大。CHB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后续的关怀管理是防治的关键环节。

(三)传播

HBV主要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后,母婴传播已大幅度减少。

1.母婴传播:

2.血液传播:

3.性接触传播:

(四)自然史和发病机制

1.HBV感染的自然史:HBV感染的自然史取决于病*、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动态和复杂的。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划分为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见表1、图1。

2.发病机制:CHB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二、检测

(一)检测对象

建议在不涉及入托、入学、入职的健康体格检查或医疗活动中,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18岁以上成人积极进行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二)检测方法

1.HBV血清学检测:

2.HBVDNA定量检测:

3.生物化学检查:

(1)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2)血清胆红素:

(3)外周血常规:

(4)甲胎蛋白(AFP):

4.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检查:

5.影像学检查:

(三)检测策略

建议对未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的儿童以及既往未进行HBV相关检查的18岁以上人群在健康体检或临床就诊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如HBsAg阳性,提示存在HBV感染,再进一步检查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检测策略见图2。

三、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1)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轻症者可有持续或反复出现的乏力、食欲下降、厌油、尿*、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精力下降。重者可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表现。体格检查可见肝脏可正常或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严重者可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脏明显肿大。

辅助检查示ALT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如ALT和AST大幅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则提示重症化倾向,可迅速向肝衰竭发展。

(2)重型肝炎(肝衰竭):

2.诊断标准:

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临床上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以下几种。

(1)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

(2)HBeAg阳性CHB:患者处于免疫清除期。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通常2×IU/ml),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明显炎症坏死和/或纤维化。

(3)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

(4)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

(5)隐匿性HBV感染(OBI):其定义为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

(6)乙型肝炎肝硬化:

(二)转诊建议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转诊。

1.紧急转诊:

当CHB患者出现急性发作,需要住院治疗时,应考虑及时紧急转诊。

(1)CHB急性发作:

(2)重型肝炎(肝衰竭):

2.普通转诊:

(1)初诊肝硬化、HCC患者。

(2)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癌症化疗的患者。

(3)CHB经抗病*治疗6个月,ALT仍持续异常和/或HBVDNA阳性患者,应转诊到专科,考虑药物治疗应答不佳,并寻找肝功异常其他原因。

(4)肾功能不全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治疗是HBV相关肾小球肾炎治疗的关键,推荐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

(5)HBV合并HCV、HIV感染:所有HBsAg阳性者,都应筛查抗-HCV,如为阳性,则应进一步检测HCVRNA定量。

(6)妊娠期女性(HBVDNA阳性者):

(7)青少年及儿童患者:

四、治疗

(一)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二)抗病*治疗的适应证

1.血清HBVDNA阳性的CHB患者:

2.肝硬化:

3.血清HBVDNA阳性、ALT正常者:

(三)治疗前对CHB患者的初步评估

1.对肝病严重度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是否存在肝脏肿大和脾脏肿大)和实验室检查(ALT、AST、碱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全血细胞计数)和腹部超声。

2.对肝脏相关症状进行详细问诊,根据人血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肝脏的合成功能进行评估。根据HBVDNA定量复制水平进行评估。

3.对其他合并症的评估:

4.考虑到国内偏远地区的检测条件及药物配备问题

(四)准备治疗之前,应为患者提供咨询建议

(五)抗病*治疗的药物

1.NAs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为首选的NAs药物,可强效抑制病*复制,改善肝脏炎症,安全性较好,总体的耐药率发生较低,长期应用可显著减低肝硬化并发症和HCC的发生率,减低肝脏相关和全因死亡率。

2.NAs的选择:初始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药物(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经治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换用强效低耐药药物,以进一步降低耐药风险。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建议换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患者,建议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曾有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者,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曾有阿德福韦酯耐药者则换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患者,可以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3.干扰素-α治疗:我国已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和普通干扰素(IFN-α)用于治疗CHB,前者仅需1周注射1次,使用更为普遍。

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期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病、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基础疾病。相对禁忌证:间质性疾病,既往抑郁病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由于干扰素的治疗较复杂,建议专科治疗和管理。

(六)停止治疗的时机

1.长期NAs治疗:对于CHB肝硬化患者,推荐长期应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治疗。

2.停止治疗:

(1)HBeAg阳性慢性感染者,应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总疗程至少4年。

(2)HBeAg阴性慢性感染者,应用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建议HBsAg消失且HBVDNA检测不到,停药随访。

3.再治疗:停止应用NAs治疗后,可能复发,如果有再活动的迹象(HBsAg或HBeAg转为阳性,ALT水平升高或HBVDNA再次转为阳性),推荐再治疗。慢性HBV感染诊治和管理流程见图3。

五、全科的监测随访

(一)加强HBV检测,及早发现HBV感染者

鼓励所有医疗机构、社区进行HBV检测服务,并制定和实施有关提高HBV检测率和上下联动管理的策略。

(二)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状态患者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血常规、生物化学、HBV血清学标志物、AFP、腹部超声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等检查,必要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若符合抗病*治疗指征,及时启动治疗。

(三)抗病*治疗中的监测

定期监测治疗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六、预防与健康教育

(一)一级预防

1.疫苗接种:

(1)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和高危人群。

(2)接种方法:

(3)新生儿接种剂量:

(4)成人接种剂量:

(5)母婴阻断:

2.意外暴露后预防:

(二)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的预防。在乙型肝炎的疾病前期,主动就诊、主动筛查及高危人群筛查和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三)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期预防,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通过定期检查、规范治疗,预防或减少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和肝癌等并发症,促进功能康复、减少疾病痛苦,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教育患者戒酒、戒烟、减肥、合理使用其他药物(包括保健药、保肝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适当活动等。

1.建议严格戒酒:

2.戒烟:

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

4.减少危险因素的接触: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年)》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年第2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3.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