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肝rdquo游戏,l [复制链接]

1#

好玩的游戏停不下手,好看的综艺离不开眼,有意思的电视剧更是一分一秒都不能错过,此时加上夜宵配两瓶冰啤酒,美滋滋~

可你想过吗?你的肝脏可能正面临这悄无声息的变化——纤维化。

据统计,肝纤维化在年轻人的患病比例中正在不断增高,肝纤维化也越来越有了“年轻化”的趋势。

那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呢?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过程。

任何类型的肝脏损伤在其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会有肝纤维化的过程,如果损伤因素不予以去除或者进行相应治疗,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最终将会导致我们耳熟能详同时又毛骨悚然的肝硬化。

那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导致肝纤维化的发展呢?

病因有很多,但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就是病*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肝和脂肪肝等。

常见的病*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的甲乙丙丁戊这几种啦,平时注意用餐卫生!

谨记乙肝传播的三种途径(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并加以留意,再加上乙肝疫苗的大范围推广,这些并不是太过可怕。

酒精肝和脂肪肝和我们日常“修仙”的“硬核养生”生活就息息相关啦。

之前风靡网络的威士忌加枸杞和啤酒配炸鸡可以说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典型代表了。

一边吃护肝片一边买醉的“赛博朋克”画面让医务工作者为各位的肝脏捏了不知道多少把冷汗。

众所周知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饮酒过多伤肝”的道理不需要进行赘述。

而比如重油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为脂肪肝的形成埋下罪恶的果实。

那伤害既然已经造成,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其监控起来,防范于未然呢?

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一直依赖于肝脏的活检病理诊断,但这种创伤性检查具有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

比如有创伤性,毕竟谁都不想身上平白多出一个伤口,而且疼痛是自灵长类祖先诞生以来一直所尽量避免的感受。

同时可能出现一些包括出血、气胸等的并发症。说不定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还会需要反复活检。这些问题可是苦苦困扰了医务工作者许久。

医务工作者也一直在试图寻找无创的血清学指标来评估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单项指标能足够敏感又准确地反应肝纤维化的程度。

目前国内通过肝纤四项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由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连黏蛋白和透明质酸四项的联合检测来衡量肝脏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谈论一下这四项检查到底代表了什么:

①:Ⅲ型前胶原,反映肝内Ⅲ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和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其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特异性不足,其他器官纤维化时,Ⅲ型前胶原也升高。

其在慢性肝病中的持续升高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当Ⅲ型前胶原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

说明Ⅲ型前胶原不仅能在肝纤维化早起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②:Ⅳ型胶原,是构成肝脏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当肝脏受损,机体发出指令使肝脏的自我修复增加,有效地反映基地膜胶原的更新率,其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过程。

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Ⅳ型胶原出现最早,适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随着肝脏受损程度的增加,Ⅳ型胶原在血清中的含量也会逐步升高。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Ⅳ型胶原水平与基底膜息息相关,当身体其他基底膜组织病变。

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也会导致Ⅳ型胶原的水平异常。

③:层连黏蛋白,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在肝纤维化时,肌纤维母细胞增多,导致有大量的层连黏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最后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血窦毛细血管化)。

肝血窦毛细血管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层连黏蛋白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正如前面提及的Ⅳ型胶原,层连黏蛋白也是和基底膜组织关系密切,血清层连黏蛋白也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④:透明质酸,是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以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经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程度。

血清透明质酸在急性肝炎时轻度升高,肝纤维化时极度升高。同时透明质酸水平是反映肝受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但慢性迁延性肝炎中,透明质酸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慢性活动性肝炎时明显升高。

其实除了为大家科普肝纤四项外,最主要的是想提醒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要有个良好的作息才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自己为祖国“洒热血”是不是~

从现在起好好爱护你的肝吧!

深圳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