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与线条的对比邱振中近期作品
邱振中 马蒂斯第二组画之一:桔篮 宣纸水墨 144 125 2012年 中国人的毛笔制作原理很简单,即将毫料捆缚于竹制笔管。中国人的墨水同样取材自最简单的材料:细烟灰与黏合剂。无论是在原来的形式上,或是采用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更为精致、做工复杂的材料,毛笔与墨水能一同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创作力丰富、充满活力的水墨作品。然而,水墨画在当代社会也面临了必然的现代性挑战。许多艺术家,尤其是那些对毛笔的认识不够精深的,往往未做好准备迎接这一挑战。相反的,他们在中国视觉文化的发展中创作了 水墨艺术 。水墨艺术并不应与水墨画所混誵。它们之间的区别经常被认为过于模糊不够清楚。邱振中经过各种思考以后,在他的艺术理论、他的书法,以及最近的画作里,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响应了这项挑战。中国古代有天赋的艺术家都会通过文人三绝:诗词、书法、绘画以达致修身之道,并创作出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作品。但如今我们很难找到能同时很好地体现这三者的艺术家,邱振中可谓是罕见的例子。 邱振中,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在书法、文化研究、语言及诗歌等领域的造诣众所周知。邱毕业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前称浙江美术学院),硕士学位,邱振中相信书法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线与空间的表现力而非字符,并致力于将书法创作扩展到当代艺术中。邱于1988年开始创作的《待考文字系列》是其创作进入当代艺术范畴的重要标识。基于来自商周朝代青铜器上无法辨识的文字,此创作系列回归到中国历史中。其作品承认人性永恒存在的欲望和相应的交流需求,创作重点落实在线条与空间上。因为这些文字是不可读的,所以笔触与空间分割变得尤为重要,同时线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笔触细微之处 包括笔触的韵律和力度 的表现力揭示无遗。《待考文字系列No. 31》与《待考文字系列No. 32》都是2003年创作的小幅作品,作品将韵律与力度间的对话,叠加在墨色浓淡与笔触干湿的变化中。 邱振中指出,传统的书法是着力展现 文字的艺术 ,但是现代的书法则是展现 线条与空间的艺术 。他最近的作品看似完全脱离书法创作,而专注在人物和静物的创作上,灵感来源似乎相去甚远:马蒂斯的画作和描绘著名中国戏曲《西厢记》的版画。仔细观察,则会发现,两个不同的灵感来源都是与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有关,都与他对 线条的艺术 的思考有关。无论是汲取自马蒂斯的画作,还是寄托于中国版画,邱的开放胸襟和系统的构思开创了当代中国水墨的崭新局面。邱振中认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创作必然与中国传统和现代西方艺术相关,但是人们对此缺少清晰的认识,常常在背叛与融合之间徘徊不定。邱振中这两组作品实际上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到底能不能从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某些有益而重要的东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能够汲取哪些,转化的途径又是什么? 当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必定是从中国文化根基上生长出来的艺术,而水墨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类别之一。由此不难明白,邱振中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对于整个中国水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是何等重要。 当然,在这篇短文《出发点与线条对比》中,书法仍然是谈论的重心。 点 与 点 ,然后形成 线 ,这是书法和中国画的核心。邱振中对马蒂斯和版画的重新演绎运用了水墨中点和线的笔触。Michael Knight最近在他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展览图录论文中,提及孙过庭(公元648-703)的话, 你必须了解点与线的运用,并大量地研究字符的历史发展 。「1」 作为一位成就非凡的现代书法家,邱振中对中国书法中所积累的技艺深有会心。面对马蒂斯画作和中国版画,邱在笔触婉转中阅读、理解这些巨作,从细节到技艺再深入精髓。